當教授變成學生是一本人類學家對大學文化的探索之旅,很多我們百思不解、習以為常、視而不見的現象,在作者生動的描述下,讓美國大學生的生活能夠赤裸裸的呈現。其實關注這本書很久了,不過因為已經欠下太多書債,想說晚點再找時間來看看。沒想到,今天在年度的好書交換日中,意外換到這本書。一翻之下,馬上就不能自拔地陷入所謂的神迷(flow)的情境中。
作者為了解現今大學生的想法,雖然年過半百,竟然真的跑去重讀大一。跟大一新鮮人一同住宿,一起打球、一起上課。再將課堂與生活上的觀察,以及研究期間的大量訪談記錄整理分析。雖然說這本書是以美國的大學當作觀察的場域,但我覺得有很多現象其實是共同地。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活這件事,也非常有啟發性,值得做為質化研究的參考教材。在一邊閱讀的過程中,我不斷的撕下便利貼標注有趣的章節、可嘗試在課堂推動的教學活動、美國大學生生活線索的統計資料等等。說真的,我從來沒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學習這件事。常常感嘆現在大學生如何如何不用功?怎麼個漫不經心、態度不佳等等的。其實換個角度來看,也許是學校不能跟上社會環境的變化。這也難度嚴長壽、洪蘭、甚至是部落、紫牛的作者高登都高喊教育需要改革。
最應該看這本書的,除了老師之外,學校的行政單位更是要好好閱讀。每一個行政措施其實都會影響學校的文化,若不能了解學生的思維,做出來的決策常常讓人啼笑皆非又無可奈何。從教學上,我想了解學生為什麼不讀教材、為什麼來上課卻不聽課、為什麼不參加社團。學生的心中在憂慮什麼?為什麼看起來總是那麼的累。不能說在這本書臨找到所有的解答。但作者的幾點觀察真的值得省思。
我驚訝地發現,美國大學學生很多都參與不同類型的專業小群體。他們認為這些專業社群對未來職業的幫助很大。這種想法其實一點都不意外,意外地是這些群體並非全然是學校的社團。在台灣,我不知道有多少這類的社團組織,但印象所及,應該是一隻手就數的出來了。
美國學生認為課堂上的知識只佔學習的35%,甚至有人認為90%都是來自課堂之外。書中舉了一堂學生眼中認為完美的課--性學。學生如何被誘發興趣?課程內容與課程安排如何與所謂的「大學文化」結合?原來,這才是學生眼中完全的課程。不知道台灣的學生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?
0 意見:
張貼留言